欢迎访问-瑶海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

申报指南

第一步 企业点击平台右上角注册按钮,进行注册。已注册的企业可以直接登录。需要修改资料或忘记用户名、密码的企业请联系63671055处理。注册成功后,登录系统。

第二步 【企业云】-【企业信息】中更新企业基本信息,上传营业执照、证书等附件,提交,等待审核。

第三步 审核通过后,在【申报管理】中进行项目申报。

第四步 选择申报类别,在【基本信息填写】中完善该项目类别申报所需信息。

第五步 在【申报项目列表】选择具体奖补项目进行申报,填写社情奖补信息,奖补中涉及项目的,必须填写项目简介。上传材料,提交初审。

第六步 政策执行部门初审员进行初审和审核。

第七步 由政府部门统一组织申报材料打印,并交各部门会审,会审通过后,进行公示及资金发放。

注:带书名号的,为系统中对应的菜单或按钮。

关于印发《合肥市瑶海区“十四五”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3-02-03   浏览量:140   保护视力色:                
分享到: 0

各有关单位:

《合肥市瑶海区“十四五”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已经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合肥市瑶海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2月1日

 

 

 

 

合肥市瑶海区“十四五”

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规划

 

 

 

                                                  目录

 

前言.............................................................................................. - 1 -

第一章发展回顾........................................................................ - 2 -

第二章发展形势........................................................................... 11

第三章总体要求.......................................................................... 14

第四章塑造全域发展格局......................................................... 19

第五章发展重点.......................................................................... 24

第六章保障措施.......................................................................... 46

 

 

                                             前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国家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建设文化强国远景目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国家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

合肥市在“十四五”时期提出以文铸魂、以文兴城,丰富文化供给、激发文化创造,传承发展合肥地域文化,打造文化形象鲜明的新时代文化高地,建设历史文化名城,打造合肥“创新型文化和旅游强市”建设,建设独具魅力的“文化合肥”新标杆。

瑶海区作为合肥工业文明的发源地、合肥商业文化的诞生地和合肥城区东向发展的“桥头堡”,曾为合肥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厚重的工业遗存,广阔的主城空间,国字号全国老工业城区搬迁改造试点区政策和省市相关配套政策,更让瑶海区焕发出新的活力。瑶海区“十四五”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规划也是瑶海区文化和旅游局组建以来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展望“十四五”时期,瑶海区面临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新任务,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变革与机遇。

第一章发展回顾

 

一、发展成效

“十三五”期间,瑶海区依托地区文化优势,挖掘历史资源,聚焦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以提高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为核心,深入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有效夯实文化基础,提升文化品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呈现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为“十四五”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政策体系不断健全

从国家到省、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推进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等意见和措施,各级、各部门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发展环境极大优化。瑶海区出台了《瑶海区促进文化体育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瑶海区产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瑶海区培育新动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等,区政府将文化创意产业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列为全区五大主导产业之一,这些政策和措施保障了瑶海区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优化了瑶海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二)文化设施与服务供给不断完善

1.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

认真落实《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全区建成1个和平文化广场、1个文化馆、1个瑶海大剧院、1个全民健身中心、14个镇街道综合文化站、66个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形成区有场(文化广场)、街有站(综合文化站)、社区有中心(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全区共建成12400平方米14处城市阅读空间,包括1处旗舰型城市阅读空间——瑶海图书城、13处社区型城市阅读空间。区文化馆、镇街综合文化站、城市阅读空间向公众免费开放。瑶海区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已形成了覆盖全面的区、镇街开发区、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大力实施“总分馆制”,按照“一个总馆+多个分馆+若干个服务点”的工作思路,建成以区文化馆为总馆、综合文化站为分馆、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支馆服务点的管理模式,将文化惠民服务的触角延伸至街道、社区,着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创新开办免费艺术培训大课堂。2020年区文化馆总、分馆免费艺术大课堂共开设13个专业,176个班级(其中总馆104个班级,分馆72个班级),招收学员7000余名,全年50万人次参加总、分馆各项群众文化活动。区免费艺术大课堂已成为全市成人业余艺术教育培训规模最大、学员最多的“艺术殿堂”。区文化馆在全省公共文化场馆客流量监测测评中位居全省123个公共文化场馆前五名。

区公共文化服务场馆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设施,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向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保障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

2.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加强

(1)培育和规范文化类社会组织

全区现有214家网吧、35家歌舞娱乐场所、28家游艺娱乐场所、1家营业性演出场所、12家城市影院、94家实体书店,1处A级旅游景区、5家星级饭店、54家旅行社, 27家规上文化企业,产值36亿。我区开展文化文明旅游和文化各类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规范完善文化类社会组织管理。

(2)推进文化志愿辅导服务

瑶海区文化馆志愿服务人员71人,全区共组建文化志愿者队伍135支,共计2250人。在各公共文化场馆设立了志愿服务站,搭建“志愿+民生”服务平台,动员和鼓励文化志愿者参与协助各类公益性文化服务项目。结合文化场馆免费培训工作,发挥文化志愿者的特长,向学员传授书法、绘画、舞蹈、声乐、器乐等文化艺术知识,满足不同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2017年瑶海区文化馆荣获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学雷锋服务首批示范单位。

(3)文艺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瑶海区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通过聘请各专业老师、培育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开展免费舞蹈、瑜伽、器乐(古筝、葫芦丝)、书法、绘画、剪纸、合唱等各类艺术门类艺术培训大课堂,以艺术人才工作室为孵化点,建立区艺术团队孵化基地,培养一批优秀文艺人才,至今拓展至104个班,每周参训人员达4000余人次,全年参训人员20万人次,丰富群众的业务文化生活,为基层提供艺术人才支持。区文化馆不断创新培训形式,从教室延伸到舞台、从学习延伸到参赛、从个人延伸到团队,积极组建社区特色文艺团队。瑶海区成立“民星艺术团”、“艺术顾问团”等馆办文艺团队30支,成立“星火燎原”、“瑶海风行舞团”、“远翔艺术团”等100余支群众文艺团队,带动了瑶海区社区文化健康蓬勃发展。

(三)文化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1.文艺精品创作成绩斐然

戏曲、文学类创作:瑶海区现有小说、散文、诗歌等不同体裁的文学创作人才,其中辖区居民吴兰保创作的散文诗集《飞翔的方向》;胡晓良创作的散文诗集《梦语心声》、《归乡的路》、《梦中红嘴鸟》等。

音乐、舞蹈类创作:区文化艺术创作骨干先后创编了舞蹈《百花争妍》、《大洋彼岸》、《小小刘三姐》、《舞动邻里情》、《花妞妞》、《压岁包包》、《国粹流芳》、《云起时》等一批优秀作品,在省市文艺演出活动中频频获奖,其中京剧《国粹流芳》获得2017年安徽省“六一”少儿文艺调演一等奖中的第一名;瑶海区行知学校老师创作《梦想长城》等歌曲,在“中国梦”主题作品评选中荣获歌曲一等奖。舞蹈《云起时》获第二届安徽省群星奖决赛入围奖。

“非遗”、书法类创作:省级非遗传人郑小良创作的《百猴图》系列葫芦烙画作品,省级非遗传人王剑创作的《狗年吉祥》系列蛋雕作品、泥塑艺人程琪创作的《欢喜泥娃娃》系列泥塑作品等,通过作品的创作进一步提升瑶海非遗的社会影响力,为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发挥积极的作用;区文化馆工作人员陈廷友,潜心研究绘画艺术,代表作品有《黄山烟云》、《江南无处不春风》、《中国梦、黄山情》等,先后在合肥亚明艺术馆、南京、上海举办个人画展,其中《中国梦、黄山情》系列画集被邀到美国举办个人画展。韩朱钰宸获得2019年合肥市少儿书画大赛一等奖。

2.群众文化活动持续活跃

区连续举办“邻居节”、“梨园风采展”等活动,已逐渐成为全区特色文化品牌,深度打造了“全民阅读日”、“社区大舞台”、“戏曲大舞台”、“颂歌献给党”歌咏大赛等文化品牌,举办“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瑶海区“欢欢喜喜过大年”系列活动、民俗民间文艺汇演、瑶海区书画摄影作品展、“社区大舞台”专场文艺演出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1300余场,丰富广大居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瑶海区文艺团队先后获得合肥市第二十二届新春文化庙会之“最美和声”专场比赛一等奖、合肥市第四届“玉兰杯”戏曲大赛一等奖、合肥市第十五届新春文化庙会“合肥好声音”系列之最美诵读声经典美文诵读比赛一等奖、合肥市第十六届“幸福家园”社区广场文化周一等奖、第六届合肥市基层文艺调演(秋之艺)一等奖、“放飞中国梦·奋斗强中华”系列活动优秀组织奖。

3.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不断发展

全区目前共有省市区级非遗名录37项,其中13项入选合肥市非遗名录,5项入选安徽省非遗名录。

十三五期间为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广泛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与辖区和平路小学花冲分校等中小学校联合举办公益性“非遗”培训班。通过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培育了剪纸、蛋雕、泥塑等各类非遗人才4000余人。

积极推进“戏曲进校园”工作。在全区39所中小学开展送戏送光碟送演出活动,其中25所中小学成为首批“戏曲进校园”试点示范学校,成立戏曲社团50个,合肥市戏曲传承基地三个(少儿艺校、和平小学、临泉路第二小学),合肥市优秀戏曲社团十个。我区合肥市少儿艺术学校“戏曲进校园”工作突出,被列为全国戏曲进校园经验交流会现场会参观点。

(四)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初步兴起

“十三五”期间瑶海区以合肥东部新中心建设为引领,以打造全国老工业区转型发展示范区为契机,发掘我区老工业遗存优势,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创意文化园区和创意文化楼宇,形成以长江180艺术街区、瑶海金街、龙湖天璞街区、摩域文创园、安徽短视频直播基地、御联汇报业文创园、合肥物联网科技产业园、东部新中心青年创意田园等文化产业集群。

区文化和旅游局先后组织参加了合肥国际文化博览会,承担了多届合肥国际博览会瑶海展厅布展工作,自主举办瑶海区文博会分会场系列活动;依托区文化旅游资源,举办2019年、2020年中国旅游日瑶海区主题活动,组织参加在北京、上海、杭州、广东、南京、成都等地区举办的文化旅游宣传交流活动,组织辖区旅游企业参加西藏、新疆、郑州、青岛等地区在我市举办的旅游推介活动;组织长江180艺术街区申报市级文化产业特色街区并入选、推荐申报2020年3A级旅游景区并获初审通过,推荐客来福家居股份有限公司申报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促进了瑶海区文化旅游对外交流和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的发展。

(五)行业监督管理日趋规范

瑶海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及相关行业管理规范,不断加强对文化市场、旅游景区、星级酒店和文化场馆安全卫生检查和从业人员服务管理培训;完善落实财税、价格、规划、土地等政策,实行简政放权、优化管理流程,优化市场环境,支持文化旅游企业成长壮大,同时加大文化旅游市场监管力度。认真贯彻落实文化、出版、旅游等法律法规,组织开展“4.26”世界知识产权日等宣传活动、校园周边文化环境集中整治。认真落实市区“扫黄打非”工作,组织开展各类专项整治行动,有效遏制各类违法违规经营行为。

二、主要问题

“十四五”时期是瑶海区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的黄金期、高增长期,项目建设的高投入期,产业结构的调整期,产品功能的完善期,服务质量的提升期,游客需求日趋多样,文化供给侧改革机遇良好,但相关矛盾也不断凸显,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文化事业发展水平还需要大幅提升

虽然目前瑶海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已经达到一定水准,但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还不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不够丰富,设施利用率尚需进一步提升。文化事业发展水平与文化强区的定位还有较大差距,代表文化强区和城市形象的标志性文化设施数量偏少,镇街道开发区社区文化发展还不均衡,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与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原创和创新能力不强,文化产品供给不丰富,文化影响力和传播力偏弱等。

(二)文化市场主体不强,产业集聚程度低

一是瑶海区文化旅游宣传力度较大,目的地形象正逐渐形成,但当前产品缺乏创新,旅游景点等文化载体品质不高,精品旅游线路较少,较难匹配游客对瑶海区的出游预期。另外目前工业厂房遗存等载体存在年久失修、土壤污染等问题待解决。

二是瑶海区文化产业发展目前整体仍以政府投资为主,市场主体数量偏少、规模较小,领军企业集团和知名品牌机构较少,中小微企业活力不足,现有文创企业分布较分散,同类企业不集中,企业创新和核心竞争力较弱,产品附加值低,产业延伸链较短,且区内只有一家裕丰花市是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无国家级和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等,企业间缺乏交流、合作。文化产品有数量、缺质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资源向产业转化不足

与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没有规模可言。区内的各类文艺创作人才、演出团体众多,但一直没能形成繁荣的演艺市场,特色文化资源的发掘和提升转化严重欠缺。

(四)创业创新和专业人才相对缺乏

全区文化旅游产业专业人才在数量与层次上仍相对缺乏,现有创作、管理、经营人才潜力未充分发挥,引进优秀人才较少,文化人才队伍中高层次高素质人才欠缺问题突出,精通文化创意、旅游经济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较少,而真正能够实现文化创意与旅游活动融合发展的高端创新型人才更加紧缺。

 

                              第二章发展形势


一、发展机遇

(一)文化强国战略机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新发展,以先进完备的技术为支撑,以健全的知识产权体系和文化应急管理体系为保障,努力营造更加稳定、有序、和谐、安全的产业发展环境,对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双循环格局下文化消费增长期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盾循环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新格局成为文旅业转型升级的新机遇,城市规模扩张和人口回流集聚,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新的文化消费理念、消费习惯和消费需求,使得在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中用于教育文化娱乐的支出大幅增长,加速释放消费潜力,培育新的文化消费热点,为发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开启了广阔空间。

(三)合肥文化发展机遇期

在实施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合肥被确定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肩负着打造“五高地一示范”的重要使命。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是国家确定的新兴战略性产业,文化发展是提升城市形象和品味,实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文化支撑,合肥市提出文化强市和旅游强市目标,瑶海区加快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恰逢其时。

(四)大改革释放市场活力

“十三五”以来,从国家到省、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老工业区转型发展改革发展的意见和措施,推进了瑶海区文化产业综合改革,完善了体制机制,增强了市场活力。安徽积极融入国家“三大战略”,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务实合作,加快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全面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在实施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合肥被确定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肩负着打造“五高地一示范”的重要使命。

瑶海区作为合肥工业文明的发源地、合肥商业文化的诞生地和合肥城区东向发展的“桥头堡”,特别是近年来提出的“东部新中心”战略,使瑶海区成为合肥市城市发展中的新增长极,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中占据更加特殊的战略位置。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全国老工业区转型发展示范区的契机,依托长江180艺术街区、安徽短视频基地、宝武安徽项目、龙湖车桥厂“新界”等文创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对提升瑶海区城市形象和品味,实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面临挑战

“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会在新冠肺炎疫情后出现强劲的发展势头,并呈现出产业治理法治化、产业发展市场化、产业服务智能化、文化消费平台化、文化产品体验化、文化生产技术化的发展趋势。瑶海区“十四五”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一)周边区域竞争加剧

与合肥市其他区县相比,瑶海区文化旅游资源相对较少,市场主体发展较弱,文旅企业较少,缺少龙头景区景点,未能实现各业态和资源间的联动与产业集聚,限制了产业提质增效。

(二)市场需求迭代升级

我国进入全民休闲时代,消费升级带来居民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在“体验为王”的生活时代,消费者对品质生活、互动体验、个性定制、便捷服务的要求更高,定制化、特色化、体验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备受青睐,康养、亲子、研学等形式的家庭游更是成为热点。在需求市场迭代升级的大背景下,瑶海面临着从传统文化产品向新型文旅产品的巨大变革,应顺应居民消费行为变迁,针对性推出体验化、品质化、个性化的文旅产品,刺激文化消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第三章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在融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中,抓住建设东部新中心契机,围绕合肥“五高地一示范”建设和区委区政府“12345”发展战略,充分发掘瑶海文化资源与产业基础优势,依托创意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产业融合催生经济“新生态”、文化品牌塑造瑶海“新形象”,积极探索文化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路径模式,推进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释放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建设独具魅力的人文瑶海,实现瑶海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便民惠民原则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关注新时代城乡居民精神文化需求新变化,在解决文化产品和服务“有没有”“缺不缺”的基础上,重点解决文化产品和服务“好不好”“优不优”的问题,继续实施文化民生工程,推进文化共建共治共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民,彰显文化育民、文化乐民与文化惠民、文化富民的统一。

(二)创新引领原则

坚持高度文化自觉,继续解放思想,围绕瑶海区打造全国老工业区转型发展示范区的机遇,加快文化发展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政策创新、工作创新、模式创新,带动文化发展培育新业态、增强新动能、培育新热点、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释放文化从业人员和全社会的文化创新活力,加快文化和科技高度融合,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拓展文化发展传播空间。

(三)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互促原则

文化事业是维护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公共文化生活的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文化产业是推动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是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我们国家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必由之路。

瑶海区统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内部关系,更新文化工作理念,深化对文化发展地位、方向、动力、思路、格局和目的的认识,加强对新常态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解决文化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以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产业,以文化产业反哺文化事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尤其是在区域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方面,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内容和模式,关注文化维度、激活文化元素、做足文化文章、用好文化力量,促进文化与科技、生态、旅游深度融合,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三、总体定位

围绕全国老工业区转型发展示范区、“数字瑶海智慧新城”示范区“两大目标”,打造省市文化标兵,讲述好瑶海故事、传播好瑶海声音、展示好瑶海形象,提升瑶海文化影响力。依托老工业基地、南淝河资源,国字号全国老工业城区搬迁改造试点区政策和省市相关配套政策,培育具有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和企业集团,争创工业旅游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助推瑶海区建设成为合肥特色鲜明的副中心。

四、发展目标

坚持“以文强旅、以旅兴文”,加快全区文化事业改革,围绕瑶海区建设“众创中心—长三角西部小微众创基地”、“青年中心—合肥地区的青年活力舞台”、“东部中心—城市再次跨越的引擎”,促进瑶海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瑶海区由文化兴区向文化强区的战略性转变。

到2025年,文化事业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区域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文化强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以第五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为契机,推动区文化馆建成国家一级馆;引入第三方社会化运营,进一步提升基层综合文化站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搭建专业化、多层级文艺服务网络,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聚焦文艺精品创作,催生一批能较好体现时代精神、富有地方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

到2025年,文化产业目标:建设一批集聚服装、艺术设计、工业设计等业态的文化创意特色园区和集聚影视动漫、电子竞技开发和培训等业态的青年主题文创园,形成文化、旅游、体育、科技等融合的产业体系。到“十四五”末,做优做强做大一批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含旅游及文化创意类产业)产值(营业收入)达到200亿元,占全区GDP的比重不低于20%。全区投资亿元以上的文化旅游创意类产业项目超过2个,全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市场主体超过250家,规上企业超过50家。将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打造成为瑶海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到2035年,瑶海区建成文化强区,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基本文化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人民美好生活谱写新篇章,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第四章塑造全域发展格局

 


      依据瑶海区文化旅游产业资源特点、空间分布特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点—轴—面”系统空间发展模式,文化旅游产业形成“一核引领、一线记忆、三带串城、三园联动、多点支撑”的“1133N”空间布局,实现瑶海区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推动文化旅游发展空间的有效集聚。

 

一、一核引领

依托瑶海图书城、文化馆、瑶海大剧院,开展文化展示、培训等项目,打造瑶海区文化产业发展人才输出阵地,建设瑶海区全域文化核心,打造城市文化休闲空间,强化文化旅游第一印象。

二、一线记忆

工业文明长廊游览线:加快推动合钢、马(合)钢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把旧厂房注入现代的、鲜活的艺术元素,建设铁路公园、马(合)钢工业遗址公园及文化创意廊长道项目,打造工业文明长廊游览线路,借力国内知名文化旅游企业,围绕影视制作、工艺设计、传媒等领域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大力发展基于工业遗产文化体验的工业景观观光、工业历史穿越、工业主题博览、工业生产剧演以及相关的亲子研学、创意DIY、体育拓展等工业文旅休闲产业链,着力打造凝聚“合肥记忆”、“瑶海记忆”的优质文创产品。

三、三带串城

依托南淝河、二十埠河、小板桥河两岸沿线,优化与重塑滨水生态景观空间,激发两岸休闲旅游活力,建设一批湿地、公园、绿道,沿南淝河北岸街区结合水文化建设酒吧、美食街等,打造瑶海区三条滨水休闲旅游产业带,串联城区各个旅游点、休闲区。

四、三园联动

围绕主导产业重塑、新兴产业培育,打造一批文创产业园集聚区、引导和推动中小创意设计企业集聚发展,形成长江180文创园区、合肥物联网科技产业园(都市科技产业园)、白马电子商务产业园“三园联动”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一)长江180、文一时埠里等文创产业园

结合长江180艺术街区、文一时埠里等在建文创园区,利用老厂房、老建筑、旧民居等资源改建成文化园区,保留城市记忆,激发老城生机,促进产业升级,开发教育培训、网红体验、文化消费等创意产品,引进文化创意企业,打造文化、科技相结合的都市文创产业园。

(二)合肥物联网科技产业园(都市科技产业园)

以合肥物联网科技产业园(瑶海都市科技工业园)为载体,依托厚信、信达天下等影视企业,发展影视创作生产、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健康养老等产业;引进文化及数字相关产业,涉及5G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培育科技类文化创意产业,提升物联网、大数据的娱乐应用水平,推动发展文化数字产业等高科技文化创意产品,促进瑶海区文化与科技高质量融合发展。

(三)安徽原创设计小镇、安徽短视频直播基地、白马电子商务产业园等服装创意类产业园

构建与整合安徽服装产业链,依托产业园安徽短视频直播基地与安徽原创设计小镇的双基地建设,整合信息流、物流、支付等环节的基础资源,致力于推广最新的设计理念,传播先进设计理念,推动原创设计发展,着力打造安徽服装产业集聚区、设计师的聚集地、延伸文创产业链,带动众多文化创意企业在园区内集聚,打造成相互关联、相互配套的文化创意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电子商务产业园。

五、多点支撑

在文化产业方面,深入挖掘瑶海地方文化,发挥瑶海商贸服务业集聚发展优势,形成具有瑶海特色的旅游景点,建设及提升改造长江180艺术街街区、安徽时尚第一街区、瑶海金街、瑶海天街、龙湖天璞街区、裕丰花鸟鱼虫市场等一批特色街区、市场载体,推动家具家居、服装艺术、餐饮酒吧等领域向时尚设计、个性定制、品牌体验发展,组织举办服装节、家居节、美食节等活动;建设安徽短视频直播基地、御联汇报业文创基地等文化基地楼宇载体,开展瑶海区文化创意产品研发生产;增加青年创意田园、瑶海湾湿地公园、花冲公园等公园的文化氛围;增加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工业游、研学游、民宿等旅游基地。

在文化事业方面,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发展,实施文旅惠民工程,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办好社区大舞台、梨园风采展等大型群众文旅活动,扩大覆盖面,提高群众参与度。提升城市阅读空间管理运营水平,增强造血功能,形成15分钟阅读圈。保障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服务权益,推进城市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免费或优惠向农民工、老人、少年儿童和其他特殊群体开放,并设置方便残障人士以及老年人、少年儿童的活动区域和服务项目。补贴、资助和政府招标采购等方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进一步提升基层群众性文化活动质量,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保基本、全覆盖、均等化。构建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继续推动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创新发展,基层群众可通过多种方式使用文化信息资源及享受数字资源服务。


                                                                            第五章发展重点

 

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瑶海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和促进创新创业,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瑶海区文化强区建设。

一、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提升文化服务水平

以合肥创建全国一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为目标,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构建瑶海区城乡一体的高质量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文化活动人人参与,文化成果人人共享”的新局面,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和及时性便利性,供给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科学化,服务水平高效化,管理体系标准化。

(一)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

1.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完善升级

统筹区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均衡配置公共文化资源。以第五次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文旅部、文旅厅的相关文件精神,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用”,推动区文化馆建成国家一级馆。改造提升瑶海图书城,推动合肥市博物馆建设。继续推进区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提升免费艺术大课堂覆盖率,拓展镇街开发区综合文化站、社区综合文化中心的服务功能,增设社区夜校免费艺术培训,争创“文化建设示范社区”。将和平路分馆作为全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营试点单位,通过将运营管理和服务等业务的整体外包,破解文化机构人才不足、活动质量不高等问题,最大限度提高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效能。

2.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

围绕“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统筹数字图书馆、文化馆建设、直播卫星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建设等项目,推动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创新发展,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在街镇开发区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科学规划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加强公共文化大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处理,建设“瑶海群文资源数据库”、“瑶海文化遗产数据库”、“瑶海文物资源数据库”等,提高资源供给能力。鼓励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挖掘瑶海区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瑶海区特色公共数字文化产品。加快推进数字文化资源在智能社区中的应用,实现“一站式”服务,逐步建成一中心(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管理中心)和三平台(公共文化数字化管理平台、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平台、公共文化APP信息移动服务平台),开展直接面向城乡居民的“菜单式”“订单式”服务。

(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1.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多元化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发挥国有文化事业单位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的主渠道作用,完善免费开放经费保障机制,继续实现文化馆总分馆制,联合打造各具特色的分馆,继续推进各分馆、城市阅读空间等公益性文体场馆免费开放服务项目。各分馆全面承担文化艺术辅导培训、文化活动实施、文化项目承办、文化精品创作、特色文化建设等职能,推进基础设施标准化、文化资源共享化、服务系统网络化、管理运行一体化,实现资源统一调配、人员统一培训、服务统一规范、绩效统一考评,提高服务效能。

加快建立国有文化机构和企事业单位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培育文化类非营利组织,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扶持民间剧团、民营博物馆等民营文化机构、团体。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扩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产品服务的范围,打造区域性文化要素市场,发展文化经纪代理、演艺经纪等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文化类行业组织。搭建公共文化服务交易平台,鼓励国有文化企业和民营文化企业同台竞争,通过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支持社会各类文化机构参与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支持文艺团体提供公益性演出,推动经营性文化设施、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场所等向公众免费开放或提供低价优惠服务,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市场化、多元化。

2.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化

健全公共文化参与机制,吸引城乡居民参与到公共文化建设中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平台,根据城乡居民生产生活规律和对服务时间地点、内容方式的真实期盼,统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布局,合理配置公共文化资源,完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采购配送,将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延伸,开展定向配送、“菜单式服务”,实现文化惠民供需有效对接,方便群众就近便捷地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三)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

1.实施文化民生工程

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引导公共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社区转移,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重点从以建为主、建管并重”转到“建管用并重、以为主”上来,探索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管、用”一体化运行机制。

2.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依托文联及其协会的成立、以社区文化资源为依托,进行融合创新,开展社区特色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和特色文化文化活动。以文艺工作“十个一”工程为抓手,总结“十三五”期间举办经验,依托民间文化资源和重大节庆活动,广泛开展群文活动。参加合肥市基层文艺调演、戏曲艺术节、合肥市全民文化活动季、高雅艺术文化惠民展演等活动,继续开展“梨园风采展”戏曲展演、“社区大舞台”文艺演出、经典电影进社区、全民阅读月、新春系列文化活动、文化产品设计大赛、书画摄影展等文化旅游活动,创建“书香瑶海”、“创意瑶海”、“瑶海记忆”等文化品牌。继续实施“送戏进社区”“戏曲进校园”等文化惠民工程。

3.搭建专业化、多层级文艺服务网络

筹建文艺家志愿服务库,通过健全机制、规范管理,广泛吸引文联各协会会员、非遗传人、文艺工作者等体制内外的文艺名家加入志愿服务库;构建区、街道、社区三层级文艺服务网,积极引导综合文化站建设基层服务、辅导点,安排文艺家志愿者、文艺名家深入街道、社区开展精品化培训辅导。

(四)加强文物保护和非遗文化保护利用

重视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深度挖掘瑶海工业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瑶海区文物保护单位、工业遗址公园等特色地域文化研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打造“瑶海记忆”文化名片。

1.保护历史文物资源

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深入开展文物和工业遗产保护工作,强化合作开发。鼓励将旧厂房、旧仓库改造成文化创意场所。开展老建筑的普查登记、评估认定、规划编制等工作,通过功能性流转、创意化改造,有效盘活老旧厂房资源,建设新型城市文化空间。加强老旧厂房保护利用,按照该保则保、以保定用、以用促保的原则,推动老建筑优先用于发展文化遗产类文化产业项目。

2.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健全非遗传承人名录体系建设。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扶持力度,加强传承人梯队建设,强化教育培训。加大资金投入,深度挖掘项目内涵,建立健全动态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宣传展示,厚植保护传承土壤,探索对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实行管理的有效措施和方式方法。推动“非遗进校园”活动开展。

(五)文艺作品高质量提升创作生产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依托市文化事业建设费和市文化产业政策资金积极支持文艺创作,围绕合肥东部新中心建设等主题,结合重要节会、重大活动和重要展览,引导和鼓励文艺家、群文工作者、群众文艺骨干扎根基层,礼赞人民,放歌新时代,催生一批能较好体现时代精神、富有地方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积极支持新编现实题材地方戏等戏剧类剧目、歌舞剧、民间艺术团表演,推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文化产品。鼓励和支持互联网网站、互联网文化企业等开发制作瑶海题材、瑶海元素的优秀作品,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加强知识产权审核和版权保护,防止侵权或盗版产品进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力争每年精品文艺创作达到5个以上。

(六)推进文化志愿辅导服务

制定瑶海区群众文化辅导员工作管理办法、等级评定标准等相关制度,进一步壮大文化志愿者、义务宣传文化员队伍。健全注册招募、服务记录、管理评价、教育培训和激励保障机制。推动专业艺术院团、艺术院校等到基层教、学、帮、带,形成志愿服务下基层常态化。

专栏1 文化事业重点发展项目

(一)瑶海区公共文化设施提升工程

依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标准(东部)》的要求,推动区图书城提升改造为区图书馆。推动文化馆建成部颁一级馆,推进区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提升免费艺术大课堂覆盖率,增设社区夜校免费艺术培训,争创“文化建设示范社区”建设。

(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工程

1.合肥市博物馆

推动合肥市博物馆落户东部新中心建设,规划位于龙岗路与滨河路交口,规划建成后配套建设相关文化产业服务设施。规划面积约62亩,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

2.合肥市青少年活动中心

青少年活动中心项目位于龙岗路与乐水路交口东南侧。总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约3.8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约15000平方米。规划建设素质培训中心、主题教育区、户外拓展区、水上游艺中心及综合服务配套区五大功能区。

3.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

数字图书馆、文化馆建设等公共服务建设项目,建设“瑶海群文资源数据库”、“瑶海文化遗产数据库”、“瑶海文物资源数据库”等,建成一中心(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管理中心)和三平台(公共文化数字化管理平台、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平台、公共文化APP信息移动服务平台)。

4.公共文化服务交易平台建设

搭建公共文化服务交易平台,通过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支持社会各类文化机构参与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支持文艺团体提供公益性演出,推动经营性文化设施、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场所等向公众免费开放或提供低价优惠服务。

(三)文化惠民工程

1.文化民生工程

聚焦“六稳”“六保”任务,提升街道社区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实施就业创业促进、技能培训提升、文化惠民工程等文化民生工程。

2.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参加合肥市基层文艺调演、戏曲艺术节、合肥市全民文化活动季、高雅艺术文化惠民展演等活动。

继续开展“梨园风采展”戏曲展演、“社区大舞台”文艺演出、经典电影进社区、全民阅读月、新春系列文化活动、文化产品设计大赛、书画摄影展等文化旅游活动,创建“书香瑶海”、“创意瑶海”、“瑶海记忆”等文化品牌。

继续实施“送戏进社区”、“戏曲进校园”等文化惠民工程。

(四)文物保护和非遗文化保护利用工程

1.保护历史文物资源

加强瑶海区文物保护单位、工业遗址公园等特色地域文化研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展老建筑的普查登记、评估认定、规划编制等工作,加强老旧厂房保护利用,推动老建筑优先用于发展文化遗产类文化产业项目。加强合钢公司、恒通机械和合力叉车、李鸿章公墓等重要遗址遗存保护,建设马(合)钢工业遗址公园及文化创意廊长道项目,打造合肥记忆文创产业园区,建设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2.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开展庐州泥塑、蛋壳雕刻、剪纸、葫芦烙画、吴山铁字等重点非遗传承保护和非遗产业化工程项目。健全非遗传承人名录体系建设,加强传承人梯队建设,强化教育培训,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将非遗展演融入吃、住、行、游、购、娱,打造形态多样、群众喜爱的文化旅游产业链。

(五)文艺作品高质量提升创作生产

围绕合肥东部新中心等主题,开展一批特色精品文化活动。支持新编现实题材地方戏等戏剧类剧目、歌舞剧、民间艺术团表演;鼓励和支持互联网网站、互联网文化企业等开发制作瑶海题材、瑶海元素的优秀作品;加强知识产权审核和版权保护。

(六)文化志愿队伍建设

制定瑶海区群众文化辅导员工作管理办法、等级评定标准等相关制度,进一步壮大文化志愿者、义务宣传文化员队伍。

二、振兴发展高质量文化产业、助力瑶海腾飞

发挥我区文化、旅游资源优势,通过出台政策、抓住项目、突出重点、大力宣传等多措并举,推进与长三角地区协同合作,振兴瑶海区文化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文化和旅游工作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形成发展新优势,助力瑶海经济腾飞发展。

(一)推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支持文化创意载体建设、文化与科 技 融合发展、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数字创意业、文化创意业、文旅休闲业,实施“文化+”工程,为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提供新引擎新动力,促进瑶海区新型文化业态发展,提升文化产业的质量、效益和附加值,增大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1.数字创意业

促进数字技术与文化创意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数字创意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为核心,依托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的创意经济,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打造数字创意产业。建设数字车间、智能工厂、创新应用试验场、场景实验室等,形成“平台/场景+内容”、“IP+技术”的基本商业模式,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成像、文化资源数字化处理等核心技术加速创新发展,促进大数据、物联网、AI、区块链等技术在数字文化创意创作领域的应用。

2.文化创意业

依托东部新中心区域内工业文明长廊以及“一里三公”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等,积极引导企业向行业综合服务运营商转型,从单一的工业制造空间向多元的文化创意空间转型,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动漫业、电竞业、设计服务业、图书出版业、演艺影视业、在线教育培训业等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产业与现代制造、工业与设计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将我区形成优势产业集聚,相互关联、相互配套的文化创意产业链和价值链。

(1)动漫业

推动动漫业发展,积极制定动漫产业发展规划及相关扶持政策,吸引一批动漫游戏企业入驻瑶海区。鼓励优秀原创动漫作品的生产,引进和培育重点科技企业,拓宽应用动漫服务范围。鼓励发展动漫影视制作、动漫软件平台开发、动漫游戏内容及衍生品开发等领域,推动动漫与虚拟仿真技术在建筑设计、工业制造、文化体验等领域中的集成应用。拓展动漫会展服务领域,支持一批拉动消费效果好、群众参与度高的动漫会展活动。促进动漫与文创产品相结合,依托动漫技术推动瑶海文化、工业遗存等文化产品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表达。

(2)电竞业

着眼构建完整的电竞产业体系,整合升级现有产业资源,积极招引外部龙头企业,在原创制作、赛事体系、衍生产业、宣传引导等方面下功夫,着力构建资源要素集聚、基础设施完善、营商环境良好的电竞产业生态圈。上游领域,扶持原创型电竞内容和产品创作,开发一批形态丰富、影响广泛的游戏产品。中游领域,构建多层次电竞赛事体系,力争引进一批专业性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竞顶级赛事,尤其要抢抓国内职业俱乐部向二线城市迁移机遇,积极招引1-2个顶级电竞俱乐部安家落户瑶海。下游领域,推动电竞与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积极拓展一批形态丰富、特色突出的电竞衍生业态和产品。

(3)设计服务业

积极推动服装设计、广告设计、艺术设计、咨询服务等业态发展,加快工业设计、环境艺术、建筑设计等设计门类发展,培育“瑶海创造”、“瑶海设计”等品牌。充分发挥创意设计对产业转型升级的驱动作用,提升创意设计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着力在传统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开展创新设计示范,支持一批具有引领带动效应的设计与产业对接项目,鼓励各类文化单位开展文化创意设计和产品开发,提高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效率。

创新创意设计服务模式。升级改造裕丰花市等特色街区。面对当前个性消费和定制服务需求,融入国内外创意设计集成创新平台,积极探索“创意设计+生产外包+内容服务”的商业模式。引导建筑空间、应用动漫等领域实现项目集成设计,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各种新兴媒体,创新设计表现形式、拓展设计应用渠道。

(4)图书出版业

依托辖区内文化企业,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坚持走多媒体、跨媒体经营之路,推动纸质媒体与广播电视媒体合作、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融合,发展图书出版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现代传媒业。

(5)演艺影视业

聚焦瑶海工业文化,发挥企业带动引领作用,重点加强影视内容生产、策划包装、产品发行、衍生品开发等关键环节,鼓励制作、发行反映瑶海记忆、历史风土人情和现代风貌的微电影、网络剧、旅游3D电影。培育一批影视工作室、外景拍摄基地;鼓励优秀原创影视作品的生产,推动专业艺术院团和影视创作机构与重点旅游项目合作,创排特色鲜明、艺术水准高的旅游演艺活动。结合公益性文化惠民活动,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剧目策划、创作和商业性演出活动,开展歌舞综艺表演等演艺项目进景点、进特色街区。

(6)在线培训业

依托在肥高校和职业技术培训学校雄厚的师资力量和文化馆培训队伍力量、良好的教学设施和丰富的办学经验, 引入专业培训机构和教学研发、生产制作、营销服务类机构,坚持高起点、差异化、多元化,大力发展教育培训业。利用安徽短视频基地直播优势,培训一批短视频人才。

3.旅游休闲业

整合瑶海区各类文化休闲经营场所、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文化综合体等资源,完善文化休闲业态布局。鼓励支持歌舞娱乐、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深度发展,依托南淝河水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住宿、旅行代理、旅游购物、运动康体、会议会展、文化休闲”,创新文旅发展模式,丰富旅游产品、融合多元产业、完善提升旅游公共服务、加大旅游市场营销。打造一批具有标志性、引领性、带动性的文化旅游IP。进一步强化瑶海区旅游休闲特色、丰富旅游产品、融合多元产业、完善提升旅游公共服务、加大旅游市场营销。建设一批特色餐饮、酒店、民宿等项目,重点建设安徽短视频直播基地、长江180艺术街区、白马服饰特色街区、青年创意田园二期、三期项目与马合钢工业遗产公园等。

(二)推进本地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深入挖掘本土文化旅游资源资源,着力打造工业旅游、科技旅游品牌,增加旅游的文化厚度。编制瑶海旅游指南,积极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开展研学游基地、A级景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申报工作。依托区文化旅游资源,组织辖区旅游企业参加旅游推介活动。推动长江180艺术街区3A级旅游景区建设、青年创意田园4A级旅游景区建设、十里工业长廊及工业遗址公园建成。促进瑶海区文化旅游对外交流和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的发展。

(三)实施“文化+”工程

实施“文化+”行动,通过“文化+旅游+美食+休闲+娱乐+体验”,建设瑶海区工业文化美食娱乐休闲体验综合体、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打造工业研学旅游基地,发展工业体验与研学旅游,促进文旅融合深入推进、文化和体育互融互促、文化和教育融合创新。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主动对接“互联网+”战略,积极推进互联网、VR、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新技术与文化产业紧密结合,加快推进文化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开展网络直播、短视频、电子竞技、数字阅读、数字音乐、在线教育,4D 电影、互动影视、线上博物馆等数字文化产品,创造新型文化产品和新兴业态,加速文化产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价值链高端攀升,培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增长点,促进文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推动瑶海区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市场主体

实行政企联动,继续扶持入驻文化企业,培育一批富有活力的文化市场主体。利用宝武、华侨城、华润等有影响力的大公司落户瑶海的机遇,积极争取文旅大项目落地。扶持小微文化旅游企业向“精、特、优、新”发展,打造一批文旅瞪羚企业。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和法律没有明令禁止的文化产业领域,支持小微型文化企业快速发展。打破地域、隶属关系和所有制歧视,公平对待所有来瑶海创业兴业的文化企业和投资者、创业者,助力他们在瑶海成就梦想。

1.壮大龙头文化企业集团

实施龙头文化企业(集团)带动战略,坚持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发展要素向优势龙头企业集中,着力培育“骨干型”文化市场主体;鼓励产业链龙头以资金技术、产品配套为纽带,与上下游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延伸产业链,增强话语权;鼓励龙头文化企业资金和管理优势,参与资源整合和资产兼并重组;支持辖区内规上企业向高端化发展。

2.扶持优势特色文化产业主体

引导中小文化企业走“专、精、特、新、强”之路,培育“活力型”文化市场主体,运用科技手段,融入现代理念,改造传统工艺,加快升级换代的步伐,开拓传统工艺品、美术品市场,扩大经营规模和销售渠道。培育本土文化品牌,扶持中小特色文化企业发展。

3.培育协同发展产业集群主体

以资源整合、产业集聚为路径,加快文化产业集聚区载体建设步伐,促进文化要素和相关文化企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围绕发展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吸引周边产业、关联产业、衍生产业,延伸产业链条, 推动文化产业资源要素集聚,推动文化产业集群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提升产业集群的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4.加强文化产业服务平台建设。

依托长江180文化艺术街区等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发展专业化的文化产业“三创”服务平台。率先发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方向的文化项目孵化和文化企业孵化,为中、小、微文化企业和文化创业者提供专业、精准、贴心、高效的“保姆式”服务。谋划与实施文化产业“三创”服务平台星级管理制度。

(五)培育文化旅游消费市场

支持和鼓励网络平台和各类文化体育场馆、院校运动场地免费或优惠向市民开放网络权限、场地设施。推动文化旅游特色街区、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打造区域消费中心,开展放心满意消费创建活动,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

激发文旅市场消费潜力。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剧目展演、非遗展示、美食节庆、文创产品展销、民俗体验等文旅消费活动, 丰富市场供给 ,释放消费潜力。培育花鸟古玩市场、书画艺术品、旅游纪念品等文化旅游消费市场,推动传统批发市场发展文化电子商务,促进文化企业不断开发新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创造新的文化消费需求。

支持夜间消费发展。落实《合肥市加快推进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以打造“夜合肥”为主题,组织开展瑶海区夜游活动季 ,围绕“夜玩、夜读、夜赏、夜乐 ”四大主,整合瑶海区夜间文旅产品,充分挖掘夜间消费资源,大力开展夜间购物餐饮、旅游休闲、体育健身、文化演艺等活动,营造高品质夜间营商消费环境,提升中星城海派风情街区、瑶海万达金街区等夜间消费载体,打造一批瑶海区夜间文旅经济聚集区。

(六)文化宣传展示与双向交流

1.培育瑶海区文化产业特色品牌

鼓励文化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举办一批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化学术研讨交流活动、会展活动、体育赛事、文化节庆、宣传项目活动,创造条件,引进和承揽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培育创建一批“创意瑶海”、“瑶海记忆”等品牌文化企业、品牌文化服务和品牌文化产品。

2.提升文化产业传播和推广能力

依托安徽短视频基地,提升区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媒介、新媒体等各类信息渠道传播和推广能力,推动各文化场所开展文化宣传展示活动,积极通过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平台,举办具有瑶海区域特色的文化展示展览活动,实现瑶海文艺原创力和影响力“双提升”。

3.实施双向交流合作

扩大瑶海文艺对外开放、交流与合作,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强对外文化和学术交流,扩大交流范围,推进文化合作,积极开展文化艺术人才和图书、艺术、信息等的交流与合作。通过艺术表演、举办展览、合作出版、民间文化往来等多种形式,增加对外文化交流项目。邀请省内外高水平的艺术表演团体及专家学者来瑶海区演出、比赛和讲学,拓展文化交流事业,让国内外优秀文化走进瑶海。

专栏2   文化产业重点发展项目

(一)重点文创产业园区(基地)等文创载体建设工程

1.宝武安徽产业总部涉及文创项目

位于东部新中心长廊西段合钢五厂地块,由7幢老厂房组成,以瑶海老工业区为核心,集办公、互联网、科技研发、文创产业等企业入驻,通过创新设计将老厂房建筑存量盘活与城市经济转型相互融合,为合肥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提供空间载体和配套服务。

2.合肥物联网科技产业园(都市科技园)

项目是G60科创走廊首个挂牌成立的物联网产业合作示范园区,也是全省唯一物联网新兴产业集聚园区。园区总规划面积约10平方公里,核心启动区占地315亩,重点引进物联网应用、5G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相关产业。

3.长江180艺术街区提升

项目一期位于长江东路与和县路交口东北侧,总占地面积约63.5亩,总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该项目是全国老工业城区搬迁改造试点,也是瑶海区第一个利用工业厂房改造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街区集工业遗产保护、文旅结合、文化与科技融合为一体,在旧厂房注入现代创意元素,成为“创意办公分享地、文艺潮人聚集地、艺术生活体验地”。以“深夜工厂”为主题,打造集沉浸式体验消费的特色街区,将成为合肥文化旅游、精品夜间旅游新地标。

4.东方摩域艺术商业街区提升

项目位于和平路和当涂路北,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利用老旧厂房打造艺术商业街区,东方摩域艺术商业广场围绕“艺术、创新、体验”的核心理念,提升东方摩域艺术商业街区文化氛围,打造新潮的文化创意体验街区,为消费者带来全新体验。

5.瑶海金街、瑶海天街、银屏街特色商业街区提升

通过文化提升、建筑立面改造,市政改造、绿化景观提升、产业策划等手段,进行记忆场所打造,将文化与场地进行自然融合,引入新型文创产业,改善优化现有商业形态,带动街区产业提升,激发场地商业活力街区。

6.推动文一时埠里、龙湖天璞等文创产业园建设

项目均在建设过程中,利用瑶海区原有老厂房进行改造,建设文创产业园,通过引入网红餐饮、民宿、创意商店、创意咖啡厅、文创企业办公等,推进城市焕新,改善城市面貌。

7.安徽短视频直播基地

项目位于安徽白马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内,是安徽省首家短视频直播基地。以数字经济为主的新经济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风口,实现传统市场产业转型。推动开展2期直播短视频培训,与抖音、快手、虎牙等达成合作成为其MCN机构/公会,规划建设拥有200余间直播间、千余名主播、年产值逾百亿元的产业园区。

8.御联汇报业文创基地

项目位于临泉路,是集“互联网+”、网络设计开发、文化创意设计、文化传媒、文创科技以及水吧、体育健身等配套设施于一体的文化创意楼宇,占地1473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500平方米。

(二)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工程

开展省、市级研学游基地、A级景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申报工作。举办“文旅融合·美丽瑶海”中国旅游日瑶海区主题活动。推动长江180艺术街区3A级旅游景区建设、青年创意田园4A级景区建设。工业遗址公园建成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

(三)“文化+”工程

通过“文化+旅游+美食+休闲+娱乐+体验”,建设瑶海区工业文化美食娱乐休闲体验综合体,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开展网络直播、短视频、电子竞技、数字阅读、数字音乐、在线教育,4D 电影、互动影视、线上博物馆等数字文化产品。

(四)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建设工程

利用宝武、华侨城、华润集团等有影响力的大公司落户瑶海的机遇,积极争取文旅大项目落地,引导中小文化企业走“专、精、特、新、强”之路,培育“活力型”文化市场主体,打造一批特色文旅企业。发展长江180文化艺术街区等各类文化龙头企业、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发展专业化的文化产业“三创”服务平台。谋划与实施文化产业“三创”服务平台星级管理制度。

(五)文化旅游消费市场工程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剧目展演、非遗展示、美食节庆、文创产品展销、民俗体验等文旅消费活动,丰富市场供给,释放消费潜力。培育花鸟古玩市场、书画艺术品、旅游纪念品等文化旅游消费市场,提升中星城海派风情街区、瑶海万达金街区等夜间消费载体,打造一批瑶海区夜间文旅经济聚集区。

(六)文化宣传展示与双向交流

1.培育瑶海区文化产业特色品牌

举办一批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化学术研讨交流活动、会展活动、体育赛事、文化节庆、宣传项目活动,创造条件,引进和承揽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培育创建一批“书香瑶海”、“创意瑶海”、“瑶海记忆”等品牌文化企业、品牌文化服务和品牌文化产品。

2.提升文化产业传播和推广能力

依托安徽短视频直播基地,提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媒介、新媒体等各类信息渠道传播和推广能力,实现瑶海文艺原创力和影响力“双提升”。

3.实施双向交流合作

积极开展文化艺术人才和图书、艺术、信息等的交流与合作。通过艺术表演、举办展览、合作出版、民间文化往来等多种形式,增加对外文化交流项目。邀请省内外高水平的艺术表演团体及专家学者来瑶海区演出、比赛和讲学,拓展文化交流事业,让国内外优秀文化走进瑶海。


 

第六章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体制,统筹协调文化产业发展、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等方面的战略规划、政策制定与重大事项决策,组织文化产业领域的政、产、学、研、金等机构的深度合作。

会同相关部门、重点项目主体,建立健全文化产业促进工作体系,建立和完善联席会议、项目调度、统计监测、产业分析、形势会商、专家咨询等工作机制。组织研究建立文化科技融合企业、文化产业高层次人才、专业化文产服务平台、文化特色小镇、文化特色街区(园区、楼宇)、文创空间等认定机制。

充分发挥区文化和旅游局统筹协调作用,切实加强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推动东新文旅公司进一步发展。发挥区文联等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调动全区文旅企业、各类文旅智库作用,积极作为,把政府、市场、企业的力量聚集起来,形成工作合力。

二、坚持政策优化与落地

用足用实国家、省、市关于文化旅游发展的各项政策,尤其是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相关政策,进一步明确思路目标、任务举措,着力抓好部署落实。用好各政策和商业银行的各项普惠金融资金,引导募集社会资金投入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建设,鼓励文旅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增加文旅产业金融供 给 。加快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文旅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效能。引导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和有实力的企业投资瑶海区文化旅游产业。建立项目投资激励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文化旅游领域建设,对已落地并实施的文旅项目,通过贴息、补助、奖励等形式予以支持,有效调动文旅企业投资积极性。

三、完善文化市场管理监管体系

认真贯彻落实《著作权法》、《出版物管理条例》、《中国旅游法》等法律法规,完善文化市场管理体系,以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科技手段为依托,建立规范统一开放的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信息化智慧平台和文化诚信体系,实行资源、信息共享,将过去的事后管理升格为全方位全流程管理。创新监管模式,加强综合协调、细节管理和层级监督,健全信息预警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提升市场监管水平。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加大著作权保护和计算机市场监管,加强网吧、娱乐演出场所监管,强化广播电视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监管,加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传媒机构和新媒体管理,规范市场秩序和各类市场主体的经营行为。完善文化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及文化执法,建立文化市场举报、动态监管诚信建设机制,推进文化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积极营造讲诚信,守秩序的文化市场环境。

四、加强文旅安全管控

完善文化和旅游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多元处置机制。组织开展文化和旅游安全整治工作行动,落实全省安全隐患信息标准,对隐患整改情况进行实时监督,确保整改到位。精准查找易发风险点和区域,提高监管针对性。通过大数据分析,加强文化和旅游安全监测,提升文化和旅游领域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定期举办安全培训,压实安全监管责任,凝聚部门合力,进一步健全文化和旅游安全监管机制。定期组织风险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等,夯实安全监管基础工作,常态化制定应急预案,增强突发应对处置能力。加强主流文化阵地建设,突出意识形态安全,深入挖掘整理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参与文明旅游示范区、示范单位评定与推广。

五、强化人才支撑和培养

(一)实施人才工程

落实《关于加快培育合肥市文旅产业的若干措施》《合肥市文化传播优秀人才评定标准(试行)》等合肥市文化创意人才政策,实施把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战略性基础工程来抓,深化文化旅游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实施“人才兴文”战略,着力推动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工程建设。实行文化产业人才库制度,对进入库人才给予更为优厚的政策扶持。建立文化产业专家、人才信息库,培育社会化、开放式的人才资源信息共享机制,提高文化产业人才配置效率。建立和完善领导联系专家和文化产业领军、关键人才制度。通过座谈联谊、走访慰问、视频会议等方式拓宽人才沟通渠道,了解各类文化人才的思想和工作动态,关心学习和生活,听取意见和建议,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二)搭建人才发展平台

发挥人才聚集效应,形成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强大合力,链接国家和省市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工程,依托各类人才计划、重大文旅项目平台,探索柔性引才模式,鼓励国内外高层次文化产业人才通过兼职、讲学、参加高峰论坛等方式从事咨询、教学或开展项目合作、定期服务。鼓励采取签订协议、项目合作、技术(专利、品牌)入股、岗位聘任等方式,多渠道引进优秀文化产业人才,吸引一批特色文旅人才来瑶海区创业就业,培养造就专业化、复合型的人才队伍与团队,为建设文化强区提供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三)提升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质量

实施文化和旅游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鼓励文化产业园区、协会、企业和文化创新载体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产业创新创业活动和培训。加强与省内高校文化旅游专业及学科人才对接,通过科教赋能、项目合作、短期聘请等方式集聚人才,支持院校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共建培养基地,鼓励文化企业招收文化类专业学生实习和就业。探索新型师徒传承机制,设立文化产业领域大师带徒授艺资助项目和相应管理办法。发挥文化专业工作者、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作用,培养青年文化人才、能工巧匠,保证传统文化项目、传统工艺产品和传统工艺薪火相传、后继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