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三比一增"主要目标完成 助经济发展量质齐增
发布日期:2021-02-25   浏览量:14000   保护视力色:                
分享到: 0

从安徽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为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我省2019、2020年两年在全省开展“比创新、比创业、比创造、增动能”专项行动,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加速成长、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企业家培育、重大项目、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动。
  自专项行动开展以来至2020年底,全省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156家、总数达8559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3.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达15%。战新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0.3%。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5.4件,每万户市场主体注册商标拥有量达1494件。新增众创空间82家、科技孵化器31家。新增民营企业65.87万户,带动就业171万人。新培育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00户。新开工亿元以上重点项目6963个、竣工3366个,高质量推动了各类资源、平台、要素向创新创业创造集聚,营造了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和企业家健康成长的良好发展环境,全省生产总值从2018年34010.9亿元增长至2020年38680.6亿元,“三比一增”助力经济发展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高新技术企业加速成长行动激发创新动能
  该项行动由省科技厅牵头负责,组织关键核心科技攻关。统筹推进“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和“一室一中心”分平台建设,大科学装置集群初步形成,聚焦量子通信、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对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支出数额和强度排前100名的规上企业予以激励,推动在重点领域和优势产业实现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自主可控。“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研制成功、柔性可折叠玻璃、紧凑型超导回旋质子加速器等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同时,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壮大创新企业群体,支持科技型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对3079家企业进行培育指导、奖励高新技术企业436家、8888万元;截至2020年底,我省高新技术企业数达8559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11950家,创历史新高。
  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依托安徽创新馆高水平建设“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的安徽科技大市场。统筹1273万元科技经费择优支持58个县域和20家省级以上高新区、28家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对117家企业、37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皖转移转化科技成果补助5023.4万元。设立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投资项目15个、投资额3.36亿元。
  支持科创企业挂牌上市。创设省区域性股权市场科创专板,截至2020年底科创专板挂牌企业总数达3254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340家、占72%,“转板升级”新三板挂牌企业17家,转入中小板或新三板上市挂牌辅导企业30家。设立上交所资本市场服务安徽基地,为企业上市融资提供一站式服务。2020年全省新增上交所科创板上市企业8家、创业板上市企业8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0家,科创板上市数量居全国第7位、中部第1位。
  民营经济发展行动增强民营企业获得感
  该项行动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牵头负责,推动惠企政策落地见效。将国家及省纾解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痛点难点的金融、税收、财政奖补等方面政策,梳理汇编成《安徽省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精选》,逐项明确申报条件、材料、流程、责任单位及联系方式等。专项行动开展以来,累计落实减税降费1474.2亿元,其中2020年落实减税降费672亿元。
  同时,大力培育市场主体。按照“个转企-成长小微-专精特新-冠军企业-小巨人企业”成长路径,构建覆盖中小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培育体系。截至2020年底,全省民营企业达156万户、同比增长15.9%,全年新增民营企业33.3万户、同比增长2.2%。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新增培育专精特新企业1000户、省专精特新冠军企业100户,涌现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0户。新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697个、新材料首批次40个、软件首版次77个,新增省级新产品1170件,新增工业精品218件。  
  完善领导干部联系民营企业机制。印发《全省领导干部联系重点民营企业工作方案》,专项行动开展以来,36位省领导点对点联系73户民营企业,推进市县同步建立领导干部联系民营企业制度,市、县两级11805位领导干部结对联系2.5万户民营企业。建立民营企业诉求协调机制,提供诉求收集、分类转办、跟踪督办等常态化服务,协调解决民营企业困难诉求396件,累计清欠民营中小企业账款142.2亿元,国务院减负办组织的第三方评估反馈,企业对安徽清欠工作满意度居全国第一。
  企业家培育行动弘扬新徽商精神
  该项行动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牵头负责,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育库。按照行业类别、企业规模等,推进建设省市县三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育库,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共入库企业家1439人。
  实施新徽商培训工程,开展“新时代•新制造•新徽商”大讲堂市县行活动。加强科技型人才引进指导,深入实施新时代“江淮英才计划”、高层次海外人才引进计划,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支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专家54人,国家级外国专家项目35项,省级引进境外人才项目138项。举办外国专家江淮行、海外名师大讲堂活动,19名外国高层次专家就人工智能、计算机、自动驾驶等开展技术交流、专业指导。
  扶持培育高层次人才,开展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评选,对105个科技人才团队在皖创新创业项目给予立项扶持。持续推进“115”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工程,专项行动开展以来,遴选设立100支团队、总数达418支,集聚1万多名优秀人才,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创新成果2000多项,带动各地建立2000多支团队,5名团队带头人入选两院院士。
  重大项目提升行动加速项目落地
  该项行动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负责,加强重大项目谋划储备,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公共服务补短板、灾后恢复重建等国家政策机遇,聚焦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交通和水利设施、公共卫生等领域,谋划一批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重点项目,到2020年底新增谋划项目14059个、总投资约13.2万亿元。
  推进重大项目加速落地。常态化组织开展全省贯彻落实“六稳”重大项目集中开工,2019年以来集中开工3247个项目、总投资20439.2亿元,其中2020年开工2376个项目、总投资14734.2亿元。2019年以来新开工省重点项目6963个、竣工3366个,合计完成投资33267.45亿元。其中2020年新开工项目3778个、竣工1826个,合计完成投资17697.45亿元。
  常态化开展“创新成果+园区+基金+‘三重一创’”“四融”模式对接。组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等发布科技创新成果,企业、园区、基金等现场对接,促成科技成果签约项目94个,地方政府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研单位签约长期合作协议7个,基金投资项目9个、投资额5.45亿元。
  加快推进“三重一创”建设。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量子测量等领域,开展第四批、第五批重大新兴产业工程、重大新兴产业专项认定工程,到2020年底共确定37个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和51个省重大新兴产业专项,下达省级引导资金3.51亿元。
  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动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该项行动由省政府办公厅牵头负责,深入实施营商环境提升行动。围绕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工程建设项目报建等20个重点领域连续两年组织开展优化提升,全省企业开办实现“一日办结”、全程免费,不动产登记全省平均1.6个环节、3.75件材料、1.7个工作日办结,工程建设项目报建压缩在90个工作日以内,政务服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水平不断提升,我省企业开办、获得信贷、劳动力市场监管、7x24小时政务服务地图等工作成为全国典型经验,企业营商环境满意度从2017年88.5%提升至2020年98.3%。
  定期组织开展营商环境评价。对标世界银行和我国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系统性推进营商环境建设,将评价指标体系细化指标由237项扩展到859项,持续优化监测评价系统,线上线下相结合每半年组织开展一次全省营商环境评价,发挥以评促改、以评促优作用,推动全省企业开办、获得信贷等各类指标整体性提升。
  常态化推进“四送一服”。持续推进“四送一服”专项行动,累计组织5万余名干部深入44万家各类企业开展工作,线上线下累计帮助解决问题10.9万个、帮助融资605.52亿元,解决用工22.2万人,对接用地10.16万亩。2020年聚焦推进复工复产、受灾企业恢复、推进全年目标任务完成等,组织开展了“四重一小”“三包三抓”等系列专项行动,推动3月初规上工业企业复工率达98.1%、复工人数181.9万人,规上工业增加值由负转正,推动286家停产企业复产、1884家因汛受灾企业正常复产。中央深改委办公室《改革情况交流》专文刊载“四送一服”,国务院第六次大督查充分肯定、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四送一服”列为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在中国政府网等载体上向全国宣介。